close

  ■本報記者集體採訪
  9月30日10時,曹憲華捧著鮮花匆匆來到寶山烈士陵園。作為解放上海時曾立下赫赫戰功的29軍軍長胡炳雲少將的兒媳,她和家人一同前來了卻所有29軍健在將士的心愿——“在這個特殊的日子,緬懷那些犧牲的戰友”。
  細雨中,上海迎來新中國第一個烈士紀念日。當天一早,上海各界幹部、群眾、部隊官兵、先烈後人,紛紛來到滬上各大烈士陵園,向革命先烈獻上真摯的敬意。
  園方 “職責不能忘卻”
  與往日相比,紀念日當天的龍華烈士陵園又增添了幾分莊重肅穆。
  “每一位為國獻身的烈士,我們永遠都不會忘記。”這一天,龍華烈士陵園為長眠於此的17000餘名烈士獻上鮮花。“五星紅旗迎風飄揚,勝利歌聲多麼響亮……”《歌唱祖國》的旋律下,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。“丹心碧血為人民”的紀念碑前,大家自覺放緩腳步,恭恭敬敬地鞠躬致意。一些市民把準備好的鮮花放在紀念碑前,肅立默哀。龍華烈士紀念館館長肖立強告訴記者,這兩天來陵園祭奠的團隊與市民數量較之去年有很大增幅。
  在這座城市南端的浦東書院鎮,福壽園海港陵園內隆重舉行書院烈士紀念碑奠基儀式。紀念碑祭奠著從書院鎮走出去,為了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56位烈士。
  “從國民情感到國家責任,我們追尋的是一個個烈士,也是觸摸國家的滄桑歷史;通過紀念烈士,國民牢牢凝聚在一起,民族更具凝聚力。銘記烈士是每一代人不能忘卻的歷史責任。”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副館長伊華說。
  烈屬 “我們深感安慰”
  祭奠的人群中,有一批人格外引人註目——
  “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,是以國家的名義向烈士致敬,是以人民的名義祭奠忠魂。”眾多革命先烈的家屬、後人,當天自發趕到烈士陵園。他們說,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,“讓我們深感安慰”。
  67歲的周繼奮一早就來到寶山烈士陵園。他的父親周奮,是新四軍老戰士,抗戰勝利後曾任江蘇沙溝市市長、高郵縣副縣長。1947年,身為高郵縣副縣長的他在敵占區視察時被俘。在反動派面前,周奮堅持高呼共產黨主張,被敵人連捅18刀,壯烈犧牲。
  父親犧牲時,周繼奮只有3個月大。母親為其起了“繼奮”的名字,就是為了繼承周奮的遺志。直到今天,周繼奮仍感覺,父親和那一輩先烈給自己留下的是“一輩子受用的精神財富”。
  “‘繼奮’是我一生要堅持的使命,其實也是我們一代人,甚至幾代人要堅持的使命。那就是不能忘記歷史,不能忘記我們怎麼才擁有今天,不能忘記去實現先烈們未竟的夢想。”周繼奮告訴記者,自己常常告誡自己,不能讓烈士的鮮血白流。如今,國家將國慶前一天設為烈士紀念日,讓他感到莫大的欣慰。
  擦拭梁柱、掃落葉、除野草……烈士紀念日當天,十幾名松江區菜花涇小區的居民自發來到吳光田公墓緬懷先烈。
  吳光田生前投身於工人運動和迎接北伐軍的活動,1927年不幸被捕,同年3月17日英勇就義。吳光田的老宅位於菜花涇居民區,犧牲後,他的家人在大院建了一座墓碑。近九十年的歲月中,墓碑附近新建了幾個居民區,小區居民常常自發到園地內活動和祭掃。紀念日當天,居民們冒著秋雨又到吳光田墓開展緬懷活動。他們說,因為當天是烈士紀念日,所以特意“加場”。
  青年 更好地“再出發”
  對更多的年輕一代而言,祭奠先烈,也是為了更好地“再出發”。
  “作為公職人員,我們今天面臨的事業,和老一代的事業其實是共通的。”祭奠先烈,讓寶山區紀委青年幹部冀曉蕾感到一種傳承的使命:“我們可以在工作的每時每刻學習先烈。最應當學習的,就是做一切事情,都要踏踏實實,都要懂得付出。”
  “對烈士的態度,最能檢驗一個國家的價值觀。”隨著一篇“鑄中華魂 立青年志”的倡議,在微信、微博等多媒體平臺被廣泛傳播,上海交大日前展開“烈士紀念日”網絡微祭掃活動。線上,24份英烈事跡發佈至“青青猶在”——交大英烈傳專題網頁,萬名學子以網絡公祭方式參與;線下,學生們自發前往徐匯校區的史霄雲、穆漢祥烈士墓前祭掃,敬獻綬帶鮮花。
  上海理工大學的百年校史上,也先後涌現了劉湛恩、蔣傳宗、孫龍昌、趙壽先、鄭顯芝等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。上理工校史館的這5位先烈像前鮮花環聚,展板、微信、易班等平臺同步演繹著他們的豐功偉績。
  紀念日之際,多所處在上海遠郊的高校都赴周邊烈士紀念場所祭掃。年過八旬的老黨員薑保年,來到松江烈士陵園高聳的紀念碑前。這位經歷過戰火紛飛年代、參加過新中國開國大典的離休老幹部,帶領著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青年黨員師生們重溫入黨誓言,並向先烈默哀致敬、獻上鮮花。
  烈士紀念日當天,松江區中山小學100名少先隊員代表全區青少年,參加了松江區委、區政府在松江烈士陵園舉行的紀念活動,見證了松江區各界人士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的莊嚴時刻。
  本市大中小學生網上公祭烈士活動專題網日前開通,重點介紹楊開慧、宋學義、劉胡蘭、羅盛教、李向群、蘇寧、邱光華、朱曉平等烈士典型事跡。同時,活動專題網還將這一活動引向了線下。登錄專題網的學子都可以通過線上報名預約、線下參觀考察,有機會同師長們一同走入龍華烈士陵園、寶山烈士陵園、中共一大會址等愛國主義實踐基地,感受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。
  (本報記者 朱珉迕 談燕 茅冠雋 徐瑞哲 彭德倩 沈軼倫 通訊員 丁紹學 楊利 李愷明 張小小)  (原標題:“踏實付出,時刻都能學先烈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h12dhjzf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